“全险”只是一些销售人员为迎合车主、吸引客户而杜撰的模糊概念
近期,北京、天津、宁夏、湖北等地频频遭遇暴雨等极端天气,公众人身财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董波表示,近期,除北京外,湖北、广东、天津等地因极端天气导致的车险报案超过14000件。
大多数车主在理赔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车险的理解与保险公司的解释大相径庭。这使得保险公司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全险”这一原本“业已定性”的词汇,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那么,人们对“全险”的理解到底错在哪儿?
首先是概念之错。许多消费者在购买车险时,都会给自己的爱车上“全险”,并认为这是最全面最安全的保险方式。只要上了“全险”,汽车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赔付。但据平安车险专家解释,车险不是一切都保险,而是设置了几种情况可以被保,本身的性质决定不可能涵盖所有类型的事故。即便将条款上所有险种都买齐,也不可能一切包赔。
其次是认知之错。车险条款的架构是主险加附加险,通常所谓“全险”不过是商业险中的四大主险--车损险、三者险、盗抢险、车上人员责任险。而这些主险也各有自己的免赔范围,因此才需要附加险加以补充。如车损险中就不负责发动机损伤的赔付,需另外投保涉水险方可获赔。
最后是误导之错。业内人士表示,“全险”只是一些销售人员为迎合车主、吸引客户而杜撰的模糊概念。消费者误以为自己购买“全险”后,对理赔产生过高期待,遇到特殊不能理赔的问题,造成很大困扰,是产生理赔纠纷的重要根源。据了解,平安保险的车险产品目前就已明确禁止销售人员用“全险”这一概念向客户介绍产品。
谈及如何解决这一纠纷,平安产险团车部负责人李女士介绍说:“车险条款是严谨的格式合同,内容的确很复杂,难免会把一些重要信息淹没,平安车险销售顾问会在投保时尽量为车主介绍清楚,最近我们还将条款中的重要部分翻译成网络图片语言,以便消费者阅读和理解。”她还建议,禁用“全险”一词,改用“套餐”可能会更合适。
首先,从险种构成来看,套餐比全险的指向更加明确,即“主险+附加险”,车主可根据自身需求量身选购适合自己的险种;其次,从车险保费来看,车主按照自身需求选购,可降低费用,最大程度利用保费;最后,从选购渠道优势来讲,车主可通过网上、电话等方式定制自己所需的车险套餐。
据了解,平安车险今年推出的“蜜蜂服务标准”中,就包含了不同档次的车险标准套餐选择,车主可以登录平安车险直销平台,仅需几分钟即可获得车险报价并完成投保,还能定制自己的车险套餐,备选的车险条款旁边,都分别注明了条款解读与案例演示,帮助消费者快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