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空气质量问题,你注意到了吗?
近来,有关三聚氰胺牛奶的报道占据了几乎每一家媒体的头版,这件事所暴露的不仅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几乎不起作用,甚至起负面作用,比如在各国甚为威严的NCAP,到了中国就演变成敛财的工具。
安全和环保是经济学所谓的“市场失灵”领域,只有靠政府来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政府也“失灵”,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毒牛奶就是这样来的。许多牛奶都成了“免检产品”,完全靠企业的自律来保证,而自律需要“良心”来保证,没有法律,那里有良心?
从毒牛奶事件让人想到了毒汽车。2003年,广州中科环境检测中心对2000辆汽车进行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发现有92.5%的车辆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2004年6月初,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汽车环境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地区搞了一次汽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175辆汽车中,全部检测项目均达到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仅有 52辆,仅占已测总数的6.18%。曾经有人的家人因白血病故去,他怀疑车内空气污染是致病原因,但是法院的判决是“没有法规依据”。那么这个缺失责任在哪里呢?没有法规是因为有关部门至今也没有制定出来。
有人说,国外没有类似法规,因此缺乏参考标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欧洲不少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车内污染的问题,德、美、日、韩等汽车生产大国相继由环保机构和产销各方协调制订出相应的标准,特别是对车内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和含量均做出明确限制。但他们却基本没有汽车内的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原因在于他们从源头上就控制了污染的发生,比如禁止对苯的使用,还有溶剂、粘接剂等都规定得比较严格。
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一位负责人说:相关标准“明年年底会发布出来”,也就是说应该在2005年年底出来。但是为什么过了四个明年还没有出来呢?
目前国内汽车内环境出现的问题,一部分原因出在价格战上,汽车生产厂为不降低自己的利润,拼命压配件厂的进价,而配件厂在汽车厂把价格压得很低的情况下,就有了损害质量的可能。由于没有标准,汽车厂在选材时基本不考虑材料的污染、排放问题。如果《汽车内环境标准》出台后,肯定会导致厂家生产成本的上升。所以很明显,政府心痛的还是企业。
有的厂家说:要想控制车内空气污染,首先应该先考虑制订零部件的控制标准。一台汽车的零部件有成千上万种,每一种零部件都可能存在污染的问题,所以要想避免车内空气污染,必须首先对零部件进行控制。制订了零部件的标准之后,才能谈整车的标准,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这如同奶粉制造商把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责任推到奶农身上一样,先把自己摘清了。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温家宝同志也指出,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汽车的普及是世界的大趋势,现在中国的汽车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汽车比较少,现在的官员只知道搞“无车日”、“单双号”来限制老百姓用车,却根本不过问汽车的质量问题,更不肯下功夫采用科学手段减少污染,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2013年4月11日
第二年交强险计算的结果浮动遵循从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