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DC计划的问题
所属分类:
2013-6-30 13:50:05
加入收藏
——基于国外对DC计划的反思
摘 要
在我国DC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开始建立之时,国际社会正进行着一场对DC计划的反思浪潮。DC计划运营效率低下、存在偿付能力风险、降低养老保障覆盖率、加剧养老金收入分配差距等诸多问题开始暴露。多头委托的运作模式、养老金风险责任的转移、养老保障的刚性需求是导致DC计划产生问题的原因。国际社会普遍认为,DB、DC两种养老计划,各有利弊,互为补充。鼓励两种模式共同发展、分别对两种计划进行改进、综合使用两种计划是国际上解决养老金问题的三条途径。我国应全面考虑养老金治理结构、偿付能力风险、成本效率、计划流动性、资本市场发展、养老收入分配,以及历史债务等因素,建立以DB为主、DC为辅,鼓励综合创新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字: DC、D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反思、模式选择
2005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相继面世,标志着我国DC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拉开帷幕。此时,国外正经历着一场对DC计划的反思浪潮,曾备受赞誉的DC计划暴露出了难以掩饰的问题。这对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不能不有所启示。
一、DC计划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国际通行的养老金计划,主要为确定收益型(Defined Benefit Plan,简称DB)和确定缴费型(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简称DC),同时还存在混合型等其他多种计划。国外对DC的反思通常都与DB相联系,在比较二者之后得出结论。
(一)DC计划的问题
1、运营效率低下
与DB计划相比,DC计划运营费用过高、投资收益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在运营费用方面,DC的运营费率为2.25%, DB仅为0.44% (Louis,1999)。单就投资费用来讲,DC需0.56%,DB需0.28% (John & Stewart, 2001)。在投资收益方面,DC平均为6%至7%,而DB则达到11%(CPERS, 2005);一般来讲,DC计划的年均收益要低于DB2%(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 2000)。一名职工30岁工作,起薪$25,000美元,假定年工资增长率5%,两种计划的投资收益率都为8%,缴费比率同为工资的10%,那么,在他60岁退休时,DC账户余额仅为DB的68%。若DC计划投资收益率比DB低一个点,即7%的话,则骤降至DB的58%(PPP, 2004)。
2、存在偿付能力风险
DC没有偿付能力问题被认为是不同于传统DB的重要特征,也是近年来DC风靡全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欧盟的职业养老金调查(Ryck, etC., 1999)却表明,DC计划仅在理论上没有偿付能力问题,现实中,DC计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将产生偿付能力问题。智利曾被认为是成功的DC代表,但严重的偿付能力问题使智利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L.Jacobo Rodriguez, 1999; Dimitri Vittas, 1996)。
3、降低养老计划的覆盖率
据美国劳动部公布的结果(DOL,1998),许多人在转换工作时没有将DC计划账户余额转入新公司,却选择提取现金用于当前消费,这使得DC计划的长期退休保障变得有名无实。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不参加DC计划,55%转换工作的人都会将账户余额提现,而账户价值在$5000元以下变现的比率竟高达87%(Alicia & Annika, 2004)。21%的人只把DC计划看成现金账户,而将DB才称作养老金账户(FRB, 2001)。
4、加剧养老收入分配差距
首先,DC计划使税收优惠政策成为劫贫济富的工具。在享受税优的DC计划中,足额缴费的多是富人,低收入职工为应付当前生活压力,难于及时足额缴费,减少了享受税优的空间,加剧了贫富分化(CII,2006)。其次,DC计划造成低收入人群账户积累不足。因风险抵抗能力较差,低收入人群通常只能被动选择稳定但收益偏低的投资方式,降低了投资选择空间,最终造成退休账户出现大额不足(Jayne, 2001)。根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院的报告(Lee,2005),DC计划对退休收入影响的基尼系数比DB高出0.097。
摘 要
在我国DC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开始建立之时,国际社会正进行着一场对DC计划的反思浪潮。DC计划运营效率低下、存在偿付能力风险、降低养老保障覆盖率、加剧养老金收入分配差距等诸多问题开始暴露。多头委托的运作模式、养老金风险责任的转移、养老保障的刚性需求是导致DC计划产生问题的原因。国际社会普遍认为,DB、DC两种养老计划,各有利弊,互为补充。鼓励两种模式共同发展、分别对两种计划进行改进、综合使用两种计划是国际上解决养老金问题的三条途径。我国应全面考虑养老金治理结构、偿付能力风险、成本效率、计划流动性、资本市场发展、养老收入分配,以及历史债务等因素,建立以DB为主、DC为辅,鼓励综合创新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字: DC、D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反思、模式选择
2005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相继面世,标志着我国DC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拉开帷幕。此时,国外正经历着一场对DC计划的反思浪潮,曾备受赞誉的DC计划暴露出了难以掩饰的问题。这对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不能不有所启示。
一、DC计划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国际通行的养老金计划,主要为确定收益型(Defined Benefit Plan,简称DB)和确定缴费型(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简称DC),同时还存在混合型等其他多种计划。国外对DC的反思通常都与DB相联系,在比较二者之后得出结论。
(一)DC计划的问题
1、运营效率低下
与DB计划相比,DC计划运营费用过高、投资收益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在运营费用方面,DC的运营费率为2.25%, DB仅为0.44% (Louis,1999)。单就投资费用来讲,DC需0.56%,DB需0.28% (John & Stewart, 2001)。在投资收益方面,DC平均为6%至7%,而DB则达到11%(CPERS, 2005);一般来讲,DC计划的年均收益要低于DB2%(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 2000)。一名职工30岁工作,起薪$25,000美元,假定年工资增长率5%,两种计划的投资收益率都为8%,缴费比率同为工资的10%,那么,在他60岁退休时,DC账户余额仅为DB的68%。若DC计划投资收益率比DB低一个点,即7%的话,则骤降至DB的58%(PPP, 2004)。
2、存在偿付能力风险
DC没有偿付能力问题被认为是不同于传统DB的重要特征,也是近年来DC风靡全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欧盟的职业养老金调查(Ryck, etC., 1999)却表明,DC计划仅在理论上没有偿付能力问题,现实中,DC计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将产生偿付能力问题。智利曾被认为是成功的DC代表,但严重的偿付能力问题使智利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L.Jacobo Rodriguez, 1999; Dimitri Vittas, 1996)。
3、降低养老计划的覆盖率
据美国劳动部公布的结果(DOL,1998),许多人在转换工作时没有将DC计划账户余额转入新公司,却选择提取现金用于当前消费,这使得DC计划的长期退休保障变得有名无实。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不参加DC计划,55%转换工作的人都会将账户余额提现,而账户价值在$5000元以下变现的比率竟高达87%(Alicia & Annika, 2004)。21%的人只把DC计划看成现金账户,而将DB才称作养老金账户(FRB, 2001)。
4、加剧养老收入分配差距
首先,DC计划使税收优惠政策成为劫贫济富的工具。在享受税优的DC计划中,足额缴费的多是富人,低收入职工为应付当前生活压力,难于及时足额缴费,减少了享受税优的空间,加剧了贫富分化(CII,2006)。其次,DC计划造成低收入人群账户积累不足。因风险抵抗能力较差,低收入人群通常只能被动选择稳定但收益偏低的投资方式,降低了投资选择空间,最终造成退休账户出现大额不足(Jayne, 2001)。根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院的报告(Lee,2005),DC计划对退休收入影响的基尼系数比DB高出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