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的保费收入
(一)中国人寿上市前,已经将1999年前的“定息回报”保单全数转移给母公司,所以无需为这些保单作出补贴。表47列出了两者的寿险责任准备金,中国人寿在这方面的支出,只有人民币294亿元,比平安保险的人民币404亿元少得多,在未来的一段日子,平安保险仍要背上早年所签定的“定息回报”保单,作出补贴,直至到期为止;
(二)表45列出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2003年的保费收入来源。平安保险个人寿险,只占总保费的77.7%,比较中国人寿同类收入的84.4%为低。反而团体的寿险,占平安保险总保费的15.6%,比中国人寿的0.9%,明显高出许多。纯风险性的意外及健康保险占平安保险总保费的6.7%,远较中国人寿的14.7%为低。正如前文所述,个人寿险及全风险性的意外保险,属于回报较高的项目。表45的比较,明显指出平安保险的整体业务回报较中国人寿低。
表45: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的保费收入
2003年 中国人寿保费收入 %平安保险保费收入%
(RMBM) (RMBM)
个人寿险 58,541 84.4 42,743* 77.7
团体588 0.98,61915.6
意外及健康 10,205 14.73,680 6.7
总保费收入 69,334100.0 55,042 100.0
*已将平安保险通过银行出售的保险当作个人寿险计算。
(三)表46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的营运效率,中国人寿2003年的代理人数达到65.5万人,是平安保险代理人数的3.6倍,但两家公司在人寿业务的营业额几乎相若。笔者觉得这些刚上市的数据,未能反映实际运作情况。中国人寿在上市前,将其“定息回报”的人寿保单全数转移给母公司,而保单数目我们无从稽考。据悉数目不菲,故2003年中国人寿公布的营业额偏低,不能够完全代表员工效率。以中国人寿的人手及分行规模来说,理论上营业及管理费用,应较平安保险高出以倍数计,但实际上表46列出2003年中国人寿的费用,是人民币63.36亿元,相较平安保险的人民币40.07亿元,只是高出58%。
平安的优势和缺陷
平安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低,这是它的第一个缺陷。0.018这个最高值甚至大大低于中国太保(601601.sh,2601.hk,下称“太保”)的0.024。平安如此低的负债利润率与它对外宣称的专做高利润期缴保单明显不符。平安的期缴保单做得的确多,但是其利润未必高。这说明平安的投资能力低下,使得它的利差益远远低于国寿和太保,进而抵消了期缴保单带来的高额费差益。
由于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低,平安要想达到每年15%的roe,唯有扩大杠杆率。然而保险业的资金成本相当高,其本身业务利润又低,如果通过多收保费来扩大负债就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因此平安就瞄准了银行。
中国现在长期的负利率政策使得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对保险要低得多,一年期定存只有2%-3%,远低于寿险4%-5%的成本。又由于中国2%-3%的高利差,扣除成本后银行的利润大致可以将每元负债利润率维持在0.015附近。再通过财险、证券等业务的补偿,可以维持在0.017左右,经过9倍的杠杆,roe可以维持在15%。
因此,平安四处收购,搞综合金融平台的策略,并非是其战略上的进取姿态,也不是为了交叉销售提升销售员的产能,目前来看只是为了弥补自己主营业务的利润不足。这种做法在一定情况下的确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