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销售交强险 “醉翁之意”在市场
外资进入“逼”市场进步市民欢迎“狼来了”
在陆家嘴金融区上班的白先生算是半个业内人,他说:“如果外资进来了,服务好了,哪怕价格贵个一两成,也可以接受。 ”白先生在欧洲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对那里的车险理赔印象很深,“根本不需要你自己敲章、写情况说明、整理材料、找保险公司,出险后打个电话车险服务商会全部搞定。 ”
白先生回忆,有一次车撞得比较严重,服务商就马上派了一样临时车供其使用。“如果国内的车险服务能到这个水平,多付点钱也不要紧。 ”
作为一个驾龄十年的老车主,白先生也能感受到国内车险服务的变化,他是人保的用户,近期用过一次“全国范围内故障车辆免费救援服务”:“自驾出游遇到车辆问题,还真是头一次,还好有保险公司的帮助。 ”
从5月1日起,《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生效,我国正式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市场,中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美亚保险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可以全面参与中国机动车保险市场的发展感到高兴,期待为中国保险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交强险全称是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自2006年正式实行。这是中国内地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保险制度。
外资“醉翁之意”在市场
虽然交强险业务并不赚钱,但外资看好的显然是这一块市场。
在我国,车险业务包括交强险和商业车险两大块。车主可将交强险和商业险分开购买,但理赔的麻烦程度让人望而却步,“就买一家”成为车主购买车险的首选,因此形成了交强险与商业车险捆绑销售的局面。
由于只能经营商业车险,在华外资财险公司不得不采用与本地同行合作、分别承保的方式,曲线进入市场,但成本高昂、方式受限、手续烦琐,使得外资公司在内地车险市场的拓展举步维艰,无形中少了很多潜在客户。
公开数据显示,车险占产险市场规模约70%,一直以来车险都是财险公司最大的业务和利润来源。但是,受限于交强险须与商业车险捆绑销售的相关政策规定,外资保险只能采用与本地同行合作,分别承保的方式,这使得外资险企的业务拓展举步维艰。目前在华外资财险公司有20家,但只有三星、国泰、安联、现代等几家外资险企经营了商业车险业务。
对于外资涌入后的市场,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倒未必会对国内车险市场的商业格局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外资市场份额不大。所以近期市场上猜测 “车险费率会应竞争激烈而降价”并不可信。因为产险的销售主要看渠道和网络,外资保险公司网点较少,网点布局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
对于外资的进入,中资车险经营商们显得十分“淡定”,坦言并没有感觉到“狼来了”的气势。一家中资财险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人说,外资财险公司在软硬件客观条件上的参差不齐,决定了他们全面进军中国车险市场不可能“一拥而上”,而是分批、分期涉足。
另外,一个现实的情况是,相比中资,外资财险在华网点覆盖非常少,最多的也只有不超过5家分支机构。再加上本地市场历史经验数据不足,对于经营车险业务而言,外资并没有很强的技术管理优势,最多只是在产品、服务上更凸显一点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