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多家外资保险公司涉足国内商业车险品种
5月起,修改后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正式实施,不再规定只有中资保险公司才能从事交强险业务。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外资保险公司涉足商业车险品种。
打破垄断能否给服务备受诟病的国内车险市场带来改变?多元竞争能否带来服务提升,化解理赔难这一困扰车险行业多年的痼疾?
外资“鲶鱼”进入交强险市场
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11年,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初步进入“汽车社会”的背后,是交通事故纠纷不断增长,车险理赔难受到普遍关注。
关于车险投诉的焦点问题,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赵皎黎指出,车险理赔难集中表现为“理赔手续多,理赔周期长,给投保人造成了极大不便”。
实际上,多年来,保费高、赔额低、理赔难等情况在国内车险市场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保险公司为了保障利润,设置障碍导致理赔过程极其繁琐,而且赔偿额常常达不到4S店提出的修理标准,一些车主怕麻烦,放弃了要求保险赔偿。
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2011年度保险业客户满意度测评显示,保险客户最不满意的正是“保费高”和“理赔难”,高达63.7%的受访者称不愿增加保费或购买新险种——消费者正在关注,市场能否更规范?
理赔争议背后是“霸王条款”?
随着外资保险涉足交强险,车险业务全面进入“中外大战”。多元竞争能否带来服务的改善?
有专家表示,外资介入带来服务选择的多元化,有助于化解车险市场中的“霸王条款”,如获赔认定不清、服务程序繁琐等。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认为,外资介入对提高保险业的服务态度有促进作用。目前车险市场同质化竞争较严重,中资保险需要改善服务态度,优化保费定价。“如目前较集中的定损纠纷,涉及保险公司、4S店和保户三方利益,容易出现争议。”
竞争或促进市场,走向成熟
作为最重要的财产保险品种,车险可达财险公司业务量的七成。来自上海保险同业工会的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市30家财产保险公司处理结案车险赔案达207.39万件,日均超过5000件。赔案数量不断增加,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也在提升。
张晖明指出,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将优化业内的管理流程、产品设计。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车险的监管,否则新进入的保险公司仍可能采取低成本战略抢占市场。
我国从2006年起施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作为法律规定的强制险种,交强险为众多车主弥补了经济损失。
近年来,保监会多次下发通知完善其业务细则。按照《中国保监会关于综合治理车险理赔难的工作方案》,今年4月起,保险业已进入车险理赔难“集中治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