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案例:多交一份保险,就能少说一句道歉?
距离脚面被私家车碾压已经20多天,福州市民林女士迟迟未能从肇事者口中听到一句道歉。
4月27日下午,林女士步行下班,一辆黑色奔驰从身旁掠过,突然逆行左转,车轮径直碾过她的脚背,她顿时倒在地上。车主刘先生急忙倒车,车轮再次从她脚上碾过。家人及时赶到,将其送去医院,所幸伤情不是太严重。
一直到5月中旬,交警部门的事故鉴定结果出来,应负全责的刘先生都没有露过面,仅有的一次协商,也是朋友代理。
林女士对此很不满,协商自然无果。“反正我有交强险,不怕赔偿,你要上法院就上。”刘先生在电话中振振有词。
如今,林女士正准备向法院起诉,相对于物质赔偿,她更希望得到精神慰藉。她不明白的是:“多交一份保险,就能少说一句道歉?”
一
林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福州市民叶先生夜间骑电动车回家,被一辆小车撞倒,对方不仅不道歉,而且声称:“无所谓,大不了保险公司赔。”“我不要任何经济补偿,只希望她登报道歉。”叶先生表示。
中国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交通险部门宋经理告诉记者,交强险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强制险种推行,本质是为了给交通事故受害方以及时和基本的救助。然而,部分受保人存在解读误区。
其一,认为有了交强险就可以解决交通事故中所有物质赔偿问题。事实上,保险公司只承担有限责任,并不能报销事故过程中的一切费用。
宋经理分析,像刘先生造成的这类交通事故,主要是以医疗费用赔偿为主,最高限额为1万元,而在实际情况中,赔偿金额通常是所申请金额的80%左右。也就是说,受保人在遇到交通事故时,依然有一部分赔偿是需要自己承担的。
其二,认为只要有投交强险,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就不用承担别的后果。
宋经理说:“肇事方虽然能因此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但依然可能受到法律或交通法规的相应处罚。”此外,交强险的推行,还伴随“奖优罚劣”费率浮动机制:司机遵章守纪,可享受优惠费率;“马路杀手”则要负担比标准更高的保费。
“交强险本身没有问题,是人们的认知出了问题。”厦门大学保险学专业赵正堂老师特别指出,以交强险为“资本”逃避道德责任,容易对受害人形成二次伤害。
二
“我想通过法律诉讼,让肇事司机给我一个公开的道歉。此外,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他能接受做14天交通协管员的处罚。”林女士告诉记者。
对此,福州创元律师事务所的蔡思斌律师表示:“一般情况下,受伤者可以就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营养费、看病就医交通费,以及精神抚慰金和受伤时造成的财物损失等,向事故责任方要求赔偿。如果责任方拒绝赔偿,受伤者可以起诉保险公司及车主。”
然而,林女士所提到的道歉等内容,并不包含在法律范畴之内,“法律途径能找回赔偿,但未必能要到道歉”。
蔡思斌认为,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在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但它确实不能囊括所有的方面,因此,道德的辅助作用必不可少,“就这事而言,肇事者的一声道歉,可能就可以避免一场官司”。 在不少市民看来,“无所谓,大不了保险公司赔”这样的逻辑,折射出当下的道德困境。“交强险,难道也给缺德行为上了保险?”市民刘先生开玩笑说。
但也有人认为,车主不出面道歉,也情有可原。“缺乏对他人信任,怕被撞的人讹诈自己”,一名司机感同身受地说。
专家表示,此类事件屡屡发生,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下社会部分人群遇到突发事件时冷漠、不够人性化的现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阎教授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少人越来越倾向于做一个“理性经济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会以理性为标准,以是否“利己”为前提,从而造成“漠视道德”的一个表象。保险,就是“理性产品”之一。
阎教授表示,道德标尺是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希望人们更多时候倾向于做“道德人”,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置身到社会集体中去思考问题,多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能因为有了保险,就少了道歉。多一份关爱,就会少一起纠纷。”他说。
2013年1月2日
私家车主们投保家庭车险的注意事项及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