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等一年多后,新《道路交通安全法》配套的保险条例,终于在各方的翘首期待下露出真面目。虽然距国务院公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现在各方都已在闻风而动。
打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的财产保险页面,映入眼帘的是关于数十家财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费率的批复。记者发现,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预热。
根据《条例》的相关规定,只有同时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下称“强制险”)和商业三者险才能获得全面的保障,这意味着车险将成为各财险公司保费新的增长点。
但祸福相依,有关人士指出,如要顺利展开强制险业务,其中最大的难题在费率的制定上。没有任何依据,保险公司如何掌控风险是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保费新增长点
7月1日《条例》实施后,原有的商业三者险转变为强制险,将成为道路上所有机动车辆都必须购买的险种。
“强制性”的规定,导致强制险成了摆在保险公司面前的一个巨大的蛋糕。
中国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制度处处长董波给出这样的数字:目前全国共有机动车1.3亿辆,而投保商业三者险的车辆只有4600万辆,投保率只有35%左右。今年1~2月,车险保费的收入将近140亿元。
换而言之,7月1日后,这1.3亿辆机动车投保的比例应该是100%,在费率不变的情况下,整个保费规模将超过500亿元。
此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强制险不可能完全解决投保人的后顾之忧,只有同时购买商业险才能起到保障作用。这也成了保险公司保费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据保监会相关官员透露,由于强制险的最高责任限额将设定为5万元,这在实际交通事故赔偿中是远远不够的。按监管部门的测算,如发生交通身亡事故,北京、上海等地的农村约需赔偿50万元,而城镇需80万元。
《财经时报》记者从平安保险车险部了解到,大部分车主都愿意选择保额超过50万元的商业三者险。这样,一旦发生事故,强制险赔付的上限只有五万元,超出的部分就可以由商业三者险来承担。
高风险难以掌控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要顺利展开强制险业务,掌控好风险是眼下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难题在费率的制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