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狗年后,上海的车贷业务仍未见回暖迹象,银行对待车贷的态度依旧冷淡。目前在银行业个贷业务的比例通常在10%以下,很多银行都不足5%。由于前两年在车贷上“受伤太深”,各行纷纷对车贷持观望态度——
在市中心一家商业银行的车贷柜台前,门庭冷落。一位原来打算贷款买车的裘女士在向工作人员一番咨询后,满脸无奈地说:“真想不到,现在车贷门槛这么高,手续又这么繁,想想太不划算,只好另做打算了。”
说白了,不单是用户感到“太不划算”,其实银行也有一本难念的经。那么,车贷难,究竟难在哪里呢?
陷入车贷“黑洞”
一组来自上海市银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全部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余额由2005年年初的79亿元,下跌到11月份的50亿元。一位知情人士表示,2006年上海的车贷余额还在继续缩水,目前只剩40多亿元。
由于坏账率攀升,银行车贷门槛依旧高企。与房贷不同,银行针对不同客户,车贷政策区别极大。除了一些职业特别稳定、与银行来往关系密切的优质客户能够贷到七成,并享受基准利率外,绝大部分客户都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中行一位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行根据客户不同,将最高贷款成数分为七、六、五成不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也表示,除少部分优质客户外,车贷首付要求五成。针对车贷业务的悖论,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车贷坏账率实在太高了,让银行根本无法承受,不得不采取收缩政策。据悉,如今各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死账率普遍超过10%,且还在不断上升。
工商银行某支行个人业务部一位人士告诉笔者,现在车贷“门槛”抬高了,不仅要求贷款人有住房,还要进行资信调查,而且要单位来担保。中国银行去年车贷数量较少,今年将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发展。
车贷积弊重重
对于车贷“黑洞”的出现,多种主观、客观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一位银行人士分析了5大原因:
第一,车贷业务多采用了间客式贷款,银行过分依赖汽车经销商,借款人的贷款手续由经销商代为办理,银行往往难以掌握真实情况;
第二,过分注重扩大市场份额,与汽车经销商签协议前审核不够;
第三,对客户资信审核不够,过分依赖履约保险;无法确定贷款的真实性。很多申请者提供虚假身份证明,而汽车经销商以销售为目的,往往并不深究其中细节,甚至和贷款者串通,发生大量骗贷事件。
第四,在以往的汽车贷款上,各商业银行往往对车贷采取大一统的方式,并不区分个人消费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由于经营性车辆还款来源是经营收入,经营无法获得预期收入时还款产生困难。
第五,由于车价不停下跌以及汽车关税逐年降低,都导致了抵押物贬值。促使很多贷款人宁愿被银行收车也不愿意继续还款。
笔者走访了沪上多家汽车经销商,沪太路上一家汽车贸易公司的负责人说:“目前按揭买车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价位在10万元左右的汽车办理按揭要交手续费、车贷险等费用更不划算,因此,即使有人来办车贷,多数也是在20万元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