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8个省联网运行。据了解,所有获得资格的商业银行和部分农村信用社都可以联网查询这个数据库中的个人信用信息。自此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就能“防身有术”迎接春天了么?为此记者采访了两位业内专家。
汽车信贷坏账是谁惹的祸
汽车消费信贷在中国也曾有过春暖花开的美好年代。
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开始出现汽车消费信贷业务,1999-2003年汽车信贷市场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5.56%、77.72%、53.67%、62.26%和41.02%,平均年增幅为58.05%;与此同时,1999-2003年我国汽车市场销量增幅分别为7.82%、13.7%、13.3%、36.65%和35.08%,平均年增幅为21.31%。
然而,由于没能很好的控制信贷风险,汽车信贷违约现象突出,坏账率居高不下,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因此降低了开展此业务的积极性,“车贷险”的停滞更是使其雪上加霜。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而呆坏账近1000亿元,坏账率有40%左右,而在北京,坏账率更更是使其雪上加霜。高达50%以上。
“目前汽车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这对借款人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车市的价格体系不稳定抑制了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而能源和原材料的涨价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也导致了汽车的售价下降,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形成了一种不利的心理预期:如果价格的下跌幅度超过了汽车消费贷款的首付比重,那么就可能会有很多有还款能力的人逃废债务。
赵锡军认为,在汽车消费信贷链条中,各方的责任和承担的风险不清晰也是使风险加大、坏贷产生的原因。在汽车信贷市场上,涉及到银行,经销商,借款人,担保,信用评估,保险,各方的责任和各方承担的风险一定要清晰。银行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对借款人的还债能力进行评估,负责贷款发放以后的经营管理。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估这一环节往往由经销商或者保险公司代理了,这样责任就不是很清晰。另外,经销商和保险公司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对借款人的条件审查时有可能会降低门槛,放松条件。经销商想把车卖出去,保险公司想得到保险。而他们都认为反正银行贷款,如果银行放得比较松,其他环节也放得比较松,这样一来,非理性贷款甚至骗贷、逃贷等行为就会趁虚而入。
征信系统仍有成长的烦恼
“在汽车信贷链条中,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这一环节还比较薄弱。”赵锡军认为,信用评估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信用评估环节由银行来完成,但是银行做的不是很具体。在国外,有许多专门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调查机构,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个人的信用档案,如消费者的信用往来、个人负债、消费模式、是否有财务欺诈行为或个人破产记录等。这些机构的存在,免去了银行收集、鉴别申请人相关信息的繁杂劳动,不但节约了贷款成本,还有利于银行集中精力完善风险管理。而且银行还可以通过许多渠道深入了解客户的就业、报税记录和收入情况,决定某个消费者的信贷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