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投资收益情况介绍
从中国太保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集团和寿险子公司的偿付能力比去年年底均有不小幅度的下降,即分别从357%降低至298%、241%降低至192%;尽管财险子公司的偿付能力从167%上升至175%,但市场仍有对中国太保再融资的担忧。
高国富表示,中国太保在2007年、2009年相继实现了两地上市,共募得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应该说,这些资金有力地支持了财险和寿险两大子公司的业务发展,虽然总体有所下降,但在行业里仍是偿付能力最高的公司之一。另外,集团董事会已经决定在今年年底前,对财险子公司注资超过50亿元,以满足对资本金的需求。”
另外,高国富明确表示,虽然集团的偿付能力已经下降至298%,但仍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两家子公司今明两年的资本金需求,因而不会有再融资计划。
对于之前市场颇为关注的凯雷减持中国太保H股事宜,高国富表示,他已经注意到了凯雷从去年年底以来,已经三次减持了该公司H股的股份,“即使是这样,从交易所给出的信息来看,凯雷仍然持有了超过5%的中国太保H股股份,依旧是中国太保前五大股东之一。”因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凯雷和其他股东一样,对中国太保的支持依然存在。
投资收益对中国太保上半年的“亮丽成绩单”而言,功不可没,而固定收益类投资的贡献率却又是重中之重。但中国太保披露的信息显示,在固定收益类项下,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比例为77.6%,较去年年底的79.0%,反而是下降了1.4个百分点。
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于业明在解释“1.4个百分点的下降”时称,这主要缘于一个技术原因,“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的趋势,因而采用了通过‘融资回购’的手段提前加大这方面配置的量,而在报表处理时,是将这部分的资产剔除在固定收益类之外的。如果做一个修正调整的话,那我们在固定收益类上的投资,应该有1.2%的增长。”
香港投行业人士认为,鉴于太保发行H股正值年底,机构和大户倾向于锁定盈利,不会进行大宗买卖,这是其H股定价明显低于境外机构与媒体预期的主要原因。对于后市,市场普遍看好中国太保的经营业绩和增长潜力。一位国内保险分析师指出,相对于国寿和平安等可比公司,太保的内含价值和一年新业务价值估值倍数均具有折让,未来升值潜力较大,后市表现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太保香港挂牌后,外资股东凯雷的退出已无悬念,谁来接手成了业界关注焦点。据知情人士透露称,德国安联和日本三井住友已与中国太保签下战略合作协议,并可能取代今后退出的凯雷。两家都是太保H股基础投资者,分别斥资1.5亿美元和6500万美元参股认购。
事实上,对于中国太保来说,安联和三井住友不仅是出钱投资的外资股东,更是补其“短板”、助其提升专业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洋外教”,这也是其从现任外资股东凯雷身上所无法获取的。通过H股上市,中国太保得以重新树立股东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的股权新格局。据悉,具体的合作模式是:擅长于投资、企业年金管理的安联,将很可能与太保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养老金公司,另外还将在寿险长期风险保障型产品开发方面加强合作。而以产险业务见长的三井住友将与太保在产险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合作。
2012年5月11日,中国太保2011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发行新股一般性授权议案》。该公司股东大会已向董事会进行一般性授权,董事会可发行不超过上述议案通过之日已发行的H股总面值的20%。截至2011年5月11日,中国太保H股为23.133亿股,该公司依照一般性授权可发行不超过4.6266亿H股。
中国太保称,此次发行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支持公司业务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截至6月底,中国太保、太保寿险、太保产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71%,183%,194%,分别较上年末的284%、187%、233%下降,其中太保产险的偿付能力下降幅度最大。中国太保董事长高国富称,“当财产险业务的偿付能力有进一步资本补充需求的话,集团会对财险公司进一步增资,满足偿付能力要求。”
公告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太保A+H总股本为86亿股,第一大股东为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有18.829586亿股,占总股本的21.89%。此次发行后,中国太保总股本将达90.62亿股,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将下降至20.78%。
另据外电报道,中国人保集团H股上市计划已获港交所审批,正研究下月出台,集资约30亿美元。
9月7日,中国太保A股股价上涨5.05%,报收20.80元/股;H股股价报收23港元/股,下跌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