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刺激“拼车热” 节能环保何错之有?
6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达到历史上最大涨幅。
显然,高昂的油价带给司机们的压力不言而喻,不少人变成了买得起开不起的“捧车族”,也有人干脆有车都不开,坐地铁公交车上班,被称为“恐车族”。
面对油价的上涨,人们都在努力寻求降低开车成本的方法。在北京宣武门附近上班的赵先生说,眼下他每月在油费上的开销就增加了一百多元,很多同事都建议他打车上班,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无奈之下他也开始加入“拼车”队伍。
赵先生还说,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因为没有时间交流而变得冷漠,“拼车”这种社会现象有利于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拼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识的机会,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而且,马路上的车少了,堵车现象得到缓解,城市空气污染也有所减轻。
然而,即使面对种种好处,关于“拼车”是否合法却一直是众说纷纭。有关部门认为,根据现有的法规和制度,有偿顺风车就是非法营运。一些顺风车车主向搭乘者收取一些油费,或搭乘者主动要付部分油费,都属于没有办理任何证件的交易行为,干扰了正常的客运市场,是有关规定所不允许的。
还有人认为,既然“拼车”的过程中存在金钱交易,也没有纳税,实际上就是“变相黑车”,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想办法遏制这一现象的蔓延。一面是受人们追捧日益火爆的“拼车”潮流,另一面是可能与法律相悖的行为。如今的“拼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何去何从依然没有定数。
对于这样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行为,“拼车”是否有错?如果有又错在哪里,该如何解决呢?
专家:创意不错但安全第一 实施方式有待改进
北京市社科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的庞女士认为现在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不允许市民“拼车”,与某些管理条例有所冲突并不代表这就是违法行为。她认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拼车”是一个很好的出行方式,对环境尤为有益。如果需要,自己也愿意参与其中。
北京市社科院的研究员赵弘就认为“拼车”与黑车不能相提并论,因为这并不是纯盈利的行为,至于搭乘者付给司机的费用,只能算是成本补偿,与黑车盈利有根本的不同。
赵弘同时提到,“拼车”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如果过于马虎可能会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他提醒“拼车族”们要事先确定对方的车是否上了保险,并且最好有书面的协议来明确突发情况时各方的责任。这样就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拼车”才能充分发挥正面的作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柴彦威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安全和个人隐私等问题,目前不会选择“拼车”这样的形式出行,至于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问题,柴彦威教授说每月开支增加一百多元固然有点影响,但并不会因此改变出行的方式。
柴彦威教授比较赞同国外的小区内部网络模式,他提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由物业组织起来,在比较大的住宅小区内部提供“拼车”的平台,这样的话既可以保证安全同时又很方便。
在当代社会,节约能源、重视环保是值得提倡的。现代人开车更多考虑的是压缩成本、方便至上。应运而生的“拼车”现象本身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只要组织得当,考虑周全,还是能为城市交通作出贡献的。
在采访中,多数人认为,从买车到“捧车”、从“恐车”到“拼车”的发展历程表明,车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逐渐由一种身份的象征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代步工具,人们更在乎的是怎么充分利用有车带来的便利。为了避免有车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负担,与其一味讨论“拼车”的对错,不如改进组织方式,设定科学的有关法规,让更多的“拼车族”在安全的前提下放心上下班,让“拼车”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