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理赔将引入行业自律规范
据参与上述方案设计的负责人介绍,方案在车险理赔标准化的必要性、实施措施、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在方案设计中,参与的保险公司建议对零配件维修、工时费等理赔标准进行最高限定。此外,保险行业内部自律规范作为重要的配套措施被建议执行。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保险公司在与4S店打交道的时候缺乏话语权,如果形成一套行业理赔标准以及数据库,则能够提升定价话语权。但受制于目前零配件的价格流通体系,要使理赔标准长期执行,需要保监会协同相关部门取得支持。
险企欲争话语权
上述知情人士介绍,管理层之所以希望制定统一的赔付标准,一方面是意在抑制变相价格竞争,并维护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则是保险企业希望争夺话语权。
据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介绍,自2006年至今,车险条款和费率一直实施的是行业统一制度,虽有三套标准可选,本质区别却不大,这也导致保险公司变相价格竞争一直激烈上演。
其中,由于目前车险市场供过于求,而汽车厂商和4S店具有渠道资源和汽车维修资源优势,保险公司变相价格竞争的一种主要形式即允许4S店在赔付过程中零配件加价、工时费加成。
具体而言,即是一些保险公司为了谋取市场份额,让汽车4S店愿意推销自家的车险产品,允许4S店在对投保车辆维修报价时,对零配件适当加价、工时费适当加成。这样一来,4S店维修收入增加,自然愿意推销那些允许抬价的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保险公司尽管赔付成本将提高,但却可通过提高保费的方式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另一方面,保险行业缺乏统一的理赔标准,而各公司的定损标准不同,与4S店定价分歧很大。因此,即便不考虑变相价格竞争因素,保险公司也希望统一理赔标准,增加对汽车厂商及4S店的话语权。
一位财险公司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举例称:不同的品牌车型发生交通事故,根据历史精算数据,谁的零部件维修费用高多少,保险公司就对这款车型的承保保费提高相应的保费增幅,消费者以后则会在选择车型上有所考虑,这样会倒逼制约生产厂家零部件的定价权。
将引入行业自律规范
据了解,早在2006年,保监会曾想启动车险理赔标准化建设项目,但由于当时条件并不成熟并未全国启动,一直是由各地保险行业协会试点推行。由于定价复杂、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保险公司仍是采用各自标准进行赔付,推行效果并不乐观。
因此,在此次方案设计中,作为配套措施,行业自律规范的内容已经被纳入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人士也提到,在目前手续费混乱的车险市场,改革的原动力在保险公司,但光靠几家保险公司无法推动。中保协意在整合行业的力量形成行业标准,确保保险公司有足够的话语权与汽车生产商进行谈判。
在他看来,目前各家财险公司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赔定损标准,如果每家公司都愿意贡献出来,最终可以形成一个行业认同的标准,通过对零配件维修、工时费等方面进行最高限定(也即对零配件设定最高限价),在市场化竞争的状态下,有利于险企控制赔付成本。
在具体的操作思路上,上述参与方案设计的人士称,尽管目前经营车险的财险公司达42家,但老三家保险公司(人保、平安、太保)累计占据70%的市场份额,可以利用客户、品牌优势联合制定一套行业认可的标准——通过给零配件维修、工时费等设置赔偿上限或定额赔付,未来在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以引入车型、品牌等因子进行定价浮动。
对于统一理赔标准,多位业内人士也都表示看好,其中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在具体的理赔案件中,也有利于法院等部门进行第三方评估;从行业发展角度考虑,理赔标准形成后,也将有利于保险公司根据赔付情况做差异化费率。
协调各方利益成关键
接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42家财险公司、上万家4S店及其他部门关系,来制定统一的标准。
一位财险公司车险负责人称,中保协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参照零配件厂家的价格来制定标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零配件是以汽车厂商的名义供货,价格波动较大,并且允许4S店加价。保险公司根本无从对价格进行控制。此外,工时费并不是保监会来监管,而是建交委部门管理。
而从4S店本身来看,目前处于多头管理的格局。从业务上来看,是由汽车厂商对其进行授牌管理,是厂商外派销售与维修机构,消费者目前比较习惯这种模式。从行业来讲,4S店属于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管理,散乱的4S店的大量产生冲击了原来汽车修理厂的资质定级格局,管理起来非常困难。
有业内人士担忧理赔标准执行中的风险。一位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汽车厂商的经营模式不变,对价格的操纵仍然存在。这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消费者的诉讼和上访将会更多。
业内人士称,车险理赔标准化的执行,将是一个多方博弈的漫长的过程。一方面,保监会要协同法院和物价局等部门促进行业标准建设,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需要有“抱团合作”的行业自律精神,所有会员单位、从总公司到分公司层面要能够保证执行,规则才不会被破坏。
据上述人士介绍,对于中国目前的车险市场,美国、日本等历史经验很有借鉴价值。这些国家的保险公司市场化竞争非常激烈,但是通过10年的行业标准建设已经形成一套历史数据库,在与汽车厂商谈判的时候具备足够的定价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