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保监局掀起了一股治理保险乱象的热潮
夸大产品收益、隐瞒条款内容、混淆银保概念、选择不当对象,这些都是保险业饱受诟病的原因。目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随着中国保监会治理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会议精神的下达,各地保监局掀起了一股治理保险乱象的热潮。
针对寿险误导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上海保监局在2月22日表示,将进一步推广使用 《上海市保险客户需求分析系统》,建立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制度,关注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消费者的期望和产品类型间的匹配,对60岁以上人员强制实行风险压力测试,增强销售的合理性。
此外,上海保监局还要求保险行业严格执行上海地方标准 《人身保险业窗口服务质量规范》,完善寿险销售人员诚信系统建设,严格销售人员的资质;建立销售误导责任追究机制,加强销售行为和销售现场管控,实行新型寿险产品的销售犹豫期以及电话回访制度,及时纠错销售瑕疵。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市场调研获知,大部分寿险“销售误导”的对象集中在年龄层次偏高、知识结构偏低的人群中。2月20日,在上海闵行某银行网点,一位年龄在50岁左右的男子告诉记者:某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以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告诉他,银行推出了一款新的储蓄产品,年利率比定存利率高出3%,同时还送一份保险。听了业务员的游说,他将银行的存款换成了所谓的“理财产品”,结果一年后到银行取现,才知道是购买了一款保险产品。
一位保险监管人士认为,目前销售误导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即夸大产品收益、隐瞒条款内容、混淆银保概念、选择不当对象;形成根源在于片面追求速度规模、产品供需不相匹配、内部管控流于形式、营销员素质较低、行业信用建设滞后、消费者保险知识匮乏等因素。上述监管人士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就要转变发展思路、强化内控管理、严控销售资格、普及消费者教育、加大监管力度。
在提升理赔服务质量方面,上海保监局表示,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依靠车险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保险公司车险理赔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公示保险事故车辆维修协作单位诚信程度,用“倒逼”机制改善服务。
在加快建设上海保险业 “大信访、大调解”机制的过程中,为帮助保险消费者维权,上海保监局表示,将着重抓好“两个一”:一是高度重视客户的第一次信访,提高信访投诉处置效率,分类处理,避免消费者多次往返、多头投诉,减少消费者怨气;二是保险公司总经理室成员每月应接访一次,上海保监局将通过局门户网站向社会集中公布各公司报送的总经理室成员接访日程、接访时间、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
2013年4月9日
保险车辆在营业性维修场所修理、养护期间保险人均不负责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