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保险差异化之可行性
手续费渐回正轨
多家沪上财险巨头负责人日前被上海保监局闭门约谈。其中一家财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人士向记者坦言,保监局对他们下了“最后通牒”,如果费用率再超标,就考虑暂停其三个月的车险业务。在今年以来的车险手续费违规之战中,这家财险公司挑头拉高了手续费。
其实,今年前四个月的高手续费之战,也让包括上述公司在内的大多数财险公司大呼“吃不消”、“撑不住”。
今年一季度的成绩单显示,车险业务的承保利润率明显下滑。以上海市场为例,今年一季度,上海的车险业务承保利润率仅为0.7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而多个今年以来车险恶性竞争加剧的地区,车险承保利率更是急速下降。
若此态势进一步蔓延,2012年车险市场承保盈利堪忧。为此,在“39号文”下发后,不少财险公司根据要求重新评估了2012年的业务规划和绩效考核政策,并对不合理、不科学的业务规划和考核政策进行调整。
沪上保险业人士透露,相较原先制定的2012年业务指标,太保财险近日下调了其上海分公司近1.5亿的车险保费目标,并由原先的“保费考核”改为“费用率考核”;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则于上周召开内部会议,传达总公司指令:勿在车险手续费之战中争做“出头鸟”。
在“39号文”的高压下,车险市场似乎渐回正轨。记者从沪上多家大型4S店、车险专业代理机构等处调查了解到,财险公司支付给他们的商业车险手续费,已逐渐回至行业自律公约中约定的“15%”附近。
差异化之可行性
然而,平静的湖面下,却是暗藏波澜。一家财险公司高管直言不讳,“为了躲避监管的处罚,一些财险公司只是降低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中介代理渠道的手续费,而一些不易被发现的代理渠道仍然维持着较高的手续费。”
显然,一些财险公司和监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要规模还是要利润的博弈中徘徊。不少财险公司仍然抱着侥幸心理静观监管之变,希望等到风头过分,继续以高手续费来赚取规模和份额。
即便预料到会被同业举报、监管指责,在一些中小财险公司看来,在品牌、人脉等资源上都比不过大公司的情况下,只能在手续费上“一拼高下”。 “我们没有电销牌照,主要渠道就是中介代理。中介代理跟我们反映,如果要吸引车主投保,就必须要跟电销保持相差不多的优惠水平,这意味着财险公司支付给中介的手续费也要相应增加。”一家中小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违规乃压力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为解决这一问题,据悉,广东等地开始实施车险手续费差异化方案,即对不同保险机构、不同渠道的车险手续费设定不同的上限,相较于规模较大的财险公司,中小财险公司的车险手续费上限有一定的上浮。上海十多家中小财险公司也曾联名提议修改手续费“一刀切”的自律规定,而采取差异化的手续费自律,但因业内未达成一致而搁浅至今。
不过,手续费实行差异化能否从根本上治愈车险乱象之顽疾值得深思。如果保险公司不彻底改变“规模为王、保费为王”的短期经营理念,任何“取巧”、“折中”的方法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