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车险去向暧昧的“手续费”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从某地方保监局内部调研报告中了解到,去年,全国保险业务中介渠道占比82%,产险业务中介渠道占比高达80%,但是非现场分析与现场检查的结果表明,实际的中介业务占比并没有如此之高。 为什么保险公司要多报中介渠道保费收入的比例?这里面隐藏着怎样的“猫腻”?
去向暧昧的“手续费”
事实上,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数据不真实一直是保险市场的顽疾,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对虚假批退、阴阳保单和虚挂应收冲减保费加大打击力度,保险公司为了降低监管成本、造假成本、避税等原因,违规方式逐渐转变为虚挂中介及“贴费”来套取费用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和多样化。
以“报高中介渠道保费收入”的手法为例,保险公司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手续费支出,于是把原本属于直销业务,或者不具备资格的机构或人员介绍的业务挂靠在中介机构名下。
其中,寿险公司主要是将直销的银保产品虚挂中介机构套取手续费,甚至虚列保单及保险业务;而产险公司则表现为虚列营销员,虚挂兼业、专业中介。上述保监局内部调研报告称,有些公司的个代、专业中介业务占比约90%,有的公司兼业代理业务占比达到70%,现场检查中还发现一些保险公司虚列手续费占全年手续费支出甚至达到70%。
通过林林总总的“办法”,一笔笔“手续费”或“佣金”就被套了出来。辽宁保监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辽宁省累计实现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长15.73%;而同期应收保费余额高达8.91亿元,同比增长28.20%,增速超过同期原保险保费收入近13个百分点,平均应收率为12.02%,处于明显的异动状态。
辽宁保监局通过历年的现场检查发现,很大一部分产险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源于虚挂应收保费,大量资金被用于违规支付高额中介手续费或挪作他用,甚至用于商业贿赂,造成产险市场秩序混乱,恶性价格竞争屡禁不止,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被保险人也享受不到低廉合理的产品价格和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这一问题也导致业务财务基础数据不真实,对公司偿付能力形成潜在威胁。
代价不菲的保费收入
不难看出,保险公司套取手续费的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但为何又乐此不疲呢?
保险公司的销售对象可以划分为个人客户和单位客户,本报记者了解到,对于个人客户来说,要用较少的保费支出来满足其保障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在把条款费率的打折手段使用到极限甚至违规的情况下,保险营销员还可以采取返佣的方式,直销业务就会虚挂在某一中介渠道之下,与客户共同分享所谓“手续费”带来的好处;对于单位客户而言,追求单位利益最大化或经办人员利益最大化成为普遍现象,为获得保费收入,一些保险公司将直销业务转变为中介业务提取手续费、贴费,甚至违规批退进行商业贿赂。
上述调研报告称,根据不完全调查,当前保费规模是考核各级保险公司高管的体系中权重最大的指标之一。简单说,基层分支公司的负责人能否“向上发展”,主要是看保费规模,而多数保险公司对基层机构的费用管理又是实施“大包干”模式,即费用和手续费总额与保险业务规模直接挂钩,既然费用充足,基层公司就会想尽办法用费用去获得保费。由此可见,通过这种手法获得保费,代价是何其之高。
还有多少离谱“对策”?
去年以来,随着《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的出台,监管部门的查处力度不断加大,对市场形成了有力震慑,市场秩序很大程度上得到整治和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明显好转,承保盈利也不断增加。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顶风作案的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依然没有完全消失:为“方便”违规,有的保险公司与专业中介机构在同一地点办公,或者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直接进驻代理机构,双方很容易订立“攻守同盟”;有的保险公司虚增营销人员,手续费类似于跟单核算,检查人员若一一与投保人核实,查处数量少且监管成本高。
其实,无论外部监管如何严厉,都不如保险公司自身通过产品和渠道创新来遏制违规违法行为有效。车险电销,便是一个被证明相当有效的措施,一些保险公司营销策略中已经将需要返佣的直销业务主动发展为电销业务,正从根本上改变车险业务佣金支付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