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做屡亏 沪上产险公司多数指标未完成
今年前5月,包括人保、太保在内的多家产险公司均没有完成既定的车险业务指标。有的中小产险公司车险保费收入甚至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但同时,记者从不少中介机构获悉,明明有业务来源,但很多产险公司不愿意做,对承保环节把关更严。这些现象显示,沪上产险公司急于摆脱车险屡做屡亏的窘境,甚至不惜牺牲市场规模。
承保门槛提高
小张是某中资产险崇明支公司的车险业务员,手头有不少新车业务,但却数次在分公司核保处卡壳。“以往大不了飞单到其他产险公司,不怕没人做!但今年奇怪了,明明有业务却出不了手。”小张这样向记者表示。事实上,这是今年以来产险公司为了追求车险盈利,从而提高车险承保门槛的必然结果。
以太平洋产险上海分公司为例,今年以来,分公司要求限制对于满期赔付率超过一定标准(如85%以上)的车险中介机构的合作,具体措施包括控制新车承保数量、把新车和转保车辆的费率折扣降至9折、提高三责险承保限额至50万元以上、增加投保别险等。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沪上车险的赔付率已经达到64.29%,高赔付压力使得盈利空间进一步遭到挤压。
中小产险公司同样开始为盈利铺路。某中资产险4月份连续理赔3辆宝马车事故,件均赔付达到30万元左右。而前5月,该公司总体车险保费收入不过2500万元。该公司车险业务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车险赔案固然是无法预料与控制,但保险公司目前能做的是把控业务质量,宁愿牺牲保费收入,也要把一些“垃圾”业务甄别出来。据悉,该产险公司总公司已经下调了该分公司的车险业务指标。
如何找到平衡
从沪上前5月的车险业绩看,车险承保门槛的提高并未带来业务量的萎缩。数据显示,前5月沪上车险仍然同比增长近11.7%。只不过各家产险公司在年初指定的车险业绩指标不同,没有呈现出如去年那般提前数月完成车险全年业务指标的红火而已。
但不可否认的是,车险规模和车险盈利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平衡点,更多的时候,产险公司经营车险仍然是做多亏多。2005年,上海车险曾经实现1.12亿元的盈利,当时盈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和平安财险等大公司首先调整产品结构,压缩车险业务规模,尤其是营运性车辆的保险规模,以经营利润作为车险的经营导向,严格限定手续费支出,提高承保门槛,加强业务审核能力。
但也有专家指出,随着车辆保有量急剧增加,车险业务终究要发展,要扩大规模。因此,为了制止恶性竞争,转亏为盈,在短期内提高门槛、压缩规模,适度限制营运性车险,这无可厚非;但靠缩减规模来转亏为盈,终非长久之计。
太平洋产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文康表示,在赔付率和道德风险暂时无法有效掌控的前提下,产险公司在车险经营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价格战,实现差异化竞争,提升车险的服务竞争意识。过去几年沪上车险之所以又陷入亏损怪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公司介入引发手续费价格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
专家指出,车险发展最终还有待形成差异化的布局,使中小公司的车险业务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同时各经营主体严格遵守市场规则,理顺代理机构和汽车维修两大领域的关系,有效控制赔付风险,这样方能实现车险规模和效益的统一。
商家名称:池州市三义汽贸有限公司
销售电话:4008686856
店面地址:安徽省池州市站前区青莲路汽车集聚园长安4S店